楔子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冬夜,大理点苍山圣应峰下感通寺覆盖着薄薄一层白雪,天气格外寒冷。清晨,大殿里檀香袅袅,诵经声中,一枯瘦老僧端坐于蒲团之上,手书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
写罢,目视众僧许久,最终摇头长叹一声,竟掷笔而逝。
老僧法名普菏,世人称“担当和尚”,入龛火化后建舍利塔于寂照庵下的松林之中。
百多年来,此偈终是无人能解.
正文:
大理点苍山古称灵鹫山,在圣应峰与佛顶峰之间,有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穿过黝黑的松林,绕过村庄,向东流入洱海。村子名叫莫家邑,约有十余户白族人家,大都以狩猎为生,偶尔将猎物送到大理城内,换些柴米油盐,日子过得虽然清苦,倒也自在。
溪水旁有座三坊一照壁的破旧院落,白墙灰瓦,屋檐上散生着几簇杂草。房主名叫莫文理,自幼双目失明,平日里靠着亲戚和街坊邻居们接济着勉强度日,年景不好时,也常出外乞讨。直到四十多岁时,在大理城遇到个逃难的外乡汉人女子素娘,带回来村里,终于成了个家。
开始时,听村里人议论说素娘模样丑,老莫心里寻思着一个瞎子有人跟就不错了,反正自己也瞧不见,好看赖看都是一个样。这素娘很能干,没多久就在屋后开垦了一小片荒地,种上了青菜,还养了几只鸡和一头小猪崽,日子逐渐有了奔头。第二年春天,老婆怀上了孩子,老莫中年有后,心中自是欢喜不已,可内心却又总是惴惴不安。
秋去冬来,分娩的时候到了。
接生的邻家阿婆在屋里忙碌着,老莫则拄着木棍,站立在院门口焦急等待着。许久,他终于听到了婴儿降生时的那一声啼哭。
“是个男孩儿,老莫,”阿婆推门出来,满脸的喜悦,“孩子的眼睛是……好的。”
老莫闻言一怔,干瘪的眼眶里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当年祖父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曾在苍山上猎杀过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不久眼睛便盲了。父亲和老莫出生时就是瞎子,恰巧应了当地一个有关三世报应的古老传说,难怪自素娘怀孕起,他就一直担心不已。
阿婆提醒他:“孩子起了名字么?”
“就叫莫残吧。”老莫想了想说,但愿这孩子终结那缠绕了三代人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