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底,大明朝堂上出了一件咄咄怪事。那是因为众正盈朝谈奴色变,唯有一人慷慨激昂。
这个人是个愣头青,是刚刚由一个翰林院庶吉士连升七八级当上兵部右侍郎的刘之纶,他是蜀人,不是东林党员,是崇祯元年的进士。
这位刘大人有热情是好的,但是没有实力空有一腔热血会害人害己啊!
而崇祯皇帝很明显不是知人善用的英主,此时这个年轻人有些病急乱投医。
他前不久破格使用一介布衣申甫,并且提拔为副将,据说此人有道士传授的法术。
结果申甫出战,导致七千人军覆没,还好申甫刚烈死战不屈最后慷慨就义,没有给赏识他的崇祯丢脸。
即便如此,崇祯还不接受教训,居然派出只会嘴炮无领兵经验的刘之纶出战。
可是刘之纶要朝廷京营人马,皇帝不给,要川军崇祯还是不同意,最后居然是刘之纶自己临时招募兵丁预备出征。
就这样,在不靠谱的皇帝,愣头青的大臣一起犯傻的情况下,一支由京师内的流民、乞丐为主体兵员加上许多被打散番号杂乱的明军组建的八营人马计两万六千余在风雪中出发了。
刘之纶在朝廷是个另类,因为他不肯随大流,他有血性想有所作为。
可是在众正盈朝眼里被火线提拔的刘之纶就是一个幸进小人,在诸多武将眼里,刘之纶就是一个搅屎棍。
几个总兵官心里都有气,兵不堪战大家据城而守才是万之策,这个刘之纶跳出来主动带兵出击后金军,至他们这些总兵官颜面与何地?
因此纵然京畿之地有不下于十万勤王军,可是他们都据城自保没有人接纳刘之纶的万把人,更加不会有任何兵马配合他的行动,如果刘之纶部遭遇恶战肯定不会有人来救援。
刘之纶其实不是草包有些理论水平,平时也对军伍之事感兴趣,并且不耻下问,经常跟低级军官甚至普通兵丁讨教问题。
后金军一路夺关斩将而来究竟有多少兵力谁也说不准,恐怕连奴酋红歹是自己也无法拿出准确数字。
因为不仅仅出征的后金军正兵身边跟着的余丁、旗丁、包衣奴才数量不可能具体,连大明边墙外没听说过名字只有几百人的鞑子小部落都趁机越过边墙来大明占便宜。